“老建筑”讲故事:带你穿越回旧上海的苏河畔

2025年03月17日 来源: 长寿路街道

得益于苏州河的滋养,普陀在20世纪初便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和地理优势,紧密融入了上海开埠与城市化的历史洪流之中。区域内拥有12处珍贵的优秀历史建筑,它们中大部分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辉煌岁月的见证。

1911年,德商在江宁路创立了上海首家啤酒厂——联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。1935年,该厂的大部分股权被维克托·沙逊所收购。随后,他在苏州河南岸的宜昌路购置土地,扩建新厂,并将其更名为上海啤酒股份有限公司。这家啤酒厂迅速崛起,不仅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啤酒生产商,还在东南亚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。

该建筑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,利源和营造厂承建,平面呈马蹄形,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32700平方米,其中酿造楼为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,总高48.89米。整个厂区布局巧妙,建筑结构体现了邬达克对建筑功能性和装饰性的重视,在实用与美观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。

上海啤酒厂于1949年停产,1957年由国家接管,更名为国营上海啤酒厂。2002年,在此处建造苏州河大型生态绿地——梦清园,囊括了上海啤酒厂的灌装楼、办公楼和三栋临苏州河的酿造楼,保留了原上海啤酒厂部分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,成为市民回眸苏州河近现代工业风采的好去处。

1912年,近代著名教育家、思想家和出版家陆费逵先生在上海创办了中华书局。1935年12月,因静安寺路 ( 今南京西路 ) 老厂租地合同到期,中华书局择址澳门路477号,建成5幢四层楼房、1幢平房,这些厂房成为出版印刷史上举足轻重的建筑。

中华书局印刷总厂由英国泰利建筑有限公司设计并承建,钢筋混凝土结构,包含车间、仓库、办公楼,共计10幢。建筑为现代派风格,立方体造型,立面简洁,车间和仓库由横向钢窗与墙面水平线条进行构图;办公楼竖向构图。

2009年,中华书局印刷总厂修缮改建为“中华1912创意产业园”,实现了重现民族文化产业历史、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及创意产业等多重价值。

位于宜昌路216号的救火会大楼,始建于1932年。这座建筑是为了应对当时工业密集区域日益增长的火灾风险而建造,其标志性的30余米高的瞭望塔,在当时是上海最高的消防设施,彰显了其重要的防火与救援功能。

建筑为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,现代主义风格。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,基座窗间墙上下通贯,窗口上下饰褐色泰山砖。瞭望塔上饰有竖向装饰线条,开窄窗,呈逐渐向上收拢趋势,塔的顶部设八角敞亭。

在20世纪30年代,救火会大楼是普陀区最高的建筑,也是区内历史上第一幢高层建筑。登上瞭望塔塔顶,不仅可以俯瞰苏州河两岸的普陀、静安、长宁等区,借助望远镜甚至还能瞭望宝山、嘉定等区。

随着时代发展,上海所有消防救援站的消防瞭望班均被撤销,瞭望塔的报警功能也已“退役”,瞭望班和瞭望塔都成为了历史。

2018年,宜昌路救火会大楼旧址的建筑外观及部分损坏之处得到修整,同时在建筑内部设立宜昌站队史馆,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,成为公共安全教育与城市记忆的双重载体。



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