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信息列表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
坚持十年为民服务!曹杨这辆志愿者“巴士”始终在路上~
2025年03月07日 来源: 曹杨新村街道每月25日,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兰岭园小区的小花园里,一道由“绿马甲”构成的风景线尤为醒目。量血压、测血糖、磨刀、缝补、家电维修、理发……在2个多小时里,“同心巴士”服务队 的志愿者们各司其职,各显神通,为居民提供各式各样的便民服务。
“同心巴士”服务队诞生于2015年,起初是一支由8名志愿者组成的“物物交换”团队,起名“巴士”即“流动、交换”之意,而“同心”则是希望邻里间亲密无间、齐心共进。
经过10年的发展,这支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规模日益壮大,如今已有35名队员,服务内容也由最初的“物物交换”发展到了提供便民服务。但不管如何发展,他们为民服务的志愿初心和自治共治的美好愿景始终不变。
“巴士”灵感来源于德国
为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小区自治共治、增进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,2015年,“同心巴士中转站”应运而生。
“当时,我们在报纸上看到德国斯图加特跳蚤市场的报道。邻居们将闲置物品绘制成贴纸张贴于门上,欢迎邻里借用。这个创意让我深受启发,便萌生在社区推广的想法,希望能借此拉近邻里距离。”项目负责人周来顺回忆道。
在他的倡议下,社区居民纷纷拿出电饭煲、取暖器、缝纫机等闲置物品供邻里借用。初期阶段,大家的参与热情高涨,但随着物品种类日益丰富,社区面临空间饱和问题。与此同时,周来顺注意到社区老年群体占比高,居民在借阅物品后往往需要专人指导使用方法。这种“换物”的模式逐渐衍生出对服务的迫切需求。
为此,“同心巴士”服务队正式成立,“同心巴士中转站”也转型为定期举办的志愿服务集市。每月25日,“同心巴士”服务队都会在兰岭园小区花园或社区活动室摆摊,为居民免费提供便民服务。
“巴士”开上了楼,也开出了小区
“周老师,今朝有磨刀伐?”
“今朝不弄了,放到3月5号一道搞。”
平均每天都有十来位居民前来咨询“同心巴士”服务队的相关服务安排,可见其志愿服务深入人心。
“最初,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很少的,志愿者也只有8个人。但后来,‘社区达人’越来越多,再加上社区资源的助力,现在我们的服务项目已经超过了20个,包括理发、家电维修、磨刀等在内。”
志愿者秦训森展示了厚厚的一沓记录:据不完全统计,去年一年里,被服务人数达到3632人次,其中,量血压、测血糖、理发、磨刀等项目最受欢迎。
服务队已壮大至35人
十年来,挖掘社区“达人”、壮大服务队伍、丰富服务内容的故事始终在续写。如今,“同心巴士”服务队的队员已由最初的8个人发展至35个人,成员以退休党员、劳模为主,服务范围也从兰岭园居民区延伸到整个曹杨辖区。
令他们欣慰的是,在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的和谐互助氛围中,越来越多的居民站了出来。“我们有一位志愿者,从别人家借了冲击钻以后,主动提出自己会使用缝纫机……”志愿者郑银表示,还有一位居民,他本身就是残疾人,但总是积极地为大家磨刀。
不少志愿者已年过七旬,却依然笑言自己是“当打之年”。“我们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已经83岁了,还有81岁的老人……队伍里的志愿者们都抱着这样的工作信念:只有退休的年龄,没有退休的志愿者,身体允许,就会一直坚持下去。”周来顺说。
“3·5”学雷锋日刚刚过去,这一次,“同心巴士”还在行驶,继续用志愿之光照亮前行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