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信息列表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

长征江南丝竹

2025年03月18日 来源: 普陀长征

江南丝竹,是盛行于上海及江浙一带丝竹音乐的总称。江南丝竹是“丝竹”乐的一个分支,流行于江南,盛行于沪宁杭地区。

其乐队主要由二胡、扬琴、琵琶、三弦、秦琴、笛、箫等丝竹类乐器构成,故而得名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,江南丝竹堪称江南地区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。

江南丝竹的娱乐性很强,人们常聚集在私宅茶楼合奏丝竹以“涵养性情、荡涤邪秽”,也在婚丧喜庆、节日庙会时演奏助兴。上海的丝竹活动百余年来从不间断,全盛时期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,丝竹乐爱好者常在固定场所进行演奏活动,相互交流,共同琢磨,使江南丝竹这一乐种有更多的发展。上海江南丝竹最大的音乐特点之一是演奏风格秀雅精细,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,支声性复调的织体定法很有特点,深得音乐工作者的珍视。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,一般以丝乐器和竹乐器为主体,配有一些打击乐器,如鼓、板、木鱼和铃等。可根据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和客观条件,小可以仅用一丝一竹两件乐器,如二胡和笛子组成乐队,大的乐队可以有数十人组成。主要乐器为曲笛、笙、箫、二胡、琵琶、三弦、扬琴、秦琴、鼓板、铃或木鱼。演奏形式分“坐奏”和“立奏”。

江南丝竹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,200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普陀与闵行、长宁、杨浦、嘉定、崇明、徐汇、奉贤、浦东、宝山、青浦等多个区县共享江南丝竹这一项目,作为江南丝竹市级项目的保护单位之一。

长征镇曾是声名远扬的丝竹之乡,丝竹音乐的兴盛可追溯至清咸丰、同治年间。彼时,辖区内丝竹班社众多,尤以太平桥丝竹最为知名,历经百余年传承,在浦西地区颇具影响力。

清同治五年(1866年),顾惠卿、朱亦甫等人在太平桥正式创立丝竹班社。1921年春,顾琴洲等人组织了顾桂山、袁湘涛、陈正卿等一批青年学习丝竹演奏,并正式成立太平桥丝竹班,1942年更名为丙戌国乐社。当时常演奏的曲目有《行街》《三六》《云庆》《老六板》《福月高照》《中花六板》等。班社的演奏风格精细、儒雅文静,演奏者不仅精心钻研演奏技巧,还十分注重服装和仪表,身着同款长衫,讲究整体形象,乐器上配有崭新的彩头(装饰点缀),光彩夺目,因而获得“太平桥丝竹儒生”的雅号,深受当地民众好评。1949 年之后,聘请陈其达教授《将军令》《鹧鸪飞》《月儿高》等经典乐曲,对演奏技法也更加精益求精。1984年2月20日,在原有基础上组建“长征乡五星村国乐社”,后又更名为“长征国乐社”。长征丝竹从最初文人雅士的高雅娱乐,到不计报酬的客串演出,依靠民俗礼仪等本地传统文化载体得以生存,凭借庙会、节庆的空间得以传承,至今已有近160年的丝竹活动史,传承五代、名家辈出。

从申遗至今转眼已过去十几年,长征江南丝竹老一辈艺人年迈体弱,相继离世,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困境。唯一健在的代表性传承人顾六兴年逾九旬,已难以外出开展传承活动,传承推广面临严峻挑战。

2024年,一支年轻的丝竹团队——长征青年丝竹传习社得以组建。来自上海各区的十余名青年丝竹爱好者齐聚长征镇,他们来自不同行业,有教师、医生、公司白领、剧团乐师、社区工作者等,演奏的作品有中花六板》《三六》《行街》《云庆》《凡忘工》《霓裳曲》《妆台秋思》《灯月交辉》《朝元歌》等一系列经典曲目,诠释出江南丝竹“小、细、轻、雅”的特点,丝竹韵味渐浓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。



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