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会精神照进普陀社区,民政服务站如何织就“家门口的幸福网”? 2025年03月19日
来源: 上海普陀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民政部部长陆治原明确提出“构建县、乡、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,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”,强调民生保障要从兜底性、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,让服务“触手可及”。这一蓝图在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化为生动实践——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民政服务站悄然成为社区“新地标”,用“一站式”服务破解养老、就业、医疗等民生难题,诠释“人民城市”的温度。
一、“六步闭环”与“十项服务集”,从政策到落地的创新密码
走进大渡河路1550弄160支弄9号,服务站内日间照料、长者食堂、法律咨询等功能区井然有序。这里创新推出“十项服务集”,覆盖社会救助、老龄养老、儿童福利等九大领域,并构建“政策把脉、接待、受理、办理、跟踪、办结”六步闭环流程。
服务站不仅整合了居家养老、社区助餐等基础服务,还提供法律咨询等个性化支持,呼应了民政部“贯通居家、社区、机构三类服务形态”的改革方向。
“常客”张阿姨笑呵呵说道:“上午跟小姐妹在日间照料唠唠家常,中午吃社区长者食堂,下午去二楼休息休息看看书,遇到问题还可以找专业的顾问老师咨询。” 独居老人王阿婆通过社区食堂解决了“做饭难”,白领李女士则利用晨间来服务站跟着医师“打拳”晨练,填补了“运动空档”,服务覆盖全年龄段需求。
二、“民星顾问”与“快速响应”,细节里的民生温度
真如镇服务站特别设置“民”星服务团,无论是养老、救助还是就业,每一位“民”星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技能,为居民们排忧解难,做社区居民的贴心顾问和坚强后盾。
居民王阿姨反映家中老人瘫痪在床,想申请长护险,工作人员立即完成登记并安排下阶段工作。查阿姨反映楼梯缺少扶手存在隐患,“第二天街道就派人安装”。这种“民呼我应”的响应机制,正是民政部倡导的“主动发现、精准救助”理念的缩影。
服务站还依托数字化手段,实现长护险申请、医保记录册办理等高频事项“一证通办”。在这里,居民只需携带身份证,即可通过远程虚拟窗口办理长护险申请、老年综合津贴发放、就医记录册的申领、更换、补发等高频事项。不仅办事流程更便捷,服务体验也更舒适,居民从咨询到办结只需六步,通过简化流程、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,推动民政服务从“能办”向“好办”跃升。居民陈老伯感慨:“以前办事来回跑,现在一刻钟搞定!”
三、从“物理聚合”到“情感联结”,社区治理的新范式
“这里不仅是办事大厅,更是我们的‘第二个家’!”张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服务站的深层价值。通过日间照料、活动室、阅读室、社区长者食堂等场景,服务站将冰冷的行政服务转化为温暖的情感联结。这种“服务+社交”模式,通过共享空间、整合资源,让公共服务真正嵌入居民生活肌理。
两会报告强调“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”,普陀区的探索正为此提供鲜活样本。未来,该站计划在现有九大功能中新增困难帮扶模块,并引入更多专业社会组织,让老年人享有更好的家门口的养老。
普陀民政服务站织密了民生保障网,更编织出社区共同体的情感纽带。正如陆治原部长所言,民政服务需“床边可及、身边可感”。下一步,普陀区民政局将加快推进民政服务站全覆盖工作,推动民政服务站成为落实惠民政策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线阵地。当民生工程扎根社区土壤,政策的温度便化为了居民嘴角的笑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