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与创新,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11月20日
来源: 上海普陀(记者 蔡剑飞)
近期,甘泉路街道成功申报上海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“示范型社区书院”项目,推进以“科普+非遗”为主题的示范型社区书院项目,努力将“甘泉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书院”打造成普陀区内与科普相关非遗技艺的重要汇聚地、展示馆和传习所。
当科技感遇上中国风
课程设计中加入“仪式感”
注重体验,热衷打卡,是不少年轻人的新型社交方式。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敏锐地捕捉到这种交流与表达的新需求,深挖传统非遗的情感价值,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。通过社交“破圈”传递“非遗温度”,以沉浸式、青春化的呈现方式,吸引青少年接受、关注并参与到非遗科普活动中来。
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香囊制作技艺为例,传承人陈杏芝母子设计制作的香囊,有各种创意构思,除了内含多种芳香中药,外包装多以丝绸和现代流行装饰材料做成,既小巧玲珑又清香四溢。
在制作的同时,学生们也初步学习到中药的药理知识,如薰衣草、玫瑰花可以舒缓抑郁情绪,桑叶、菊花有凉血明目的功效,砂仁、陈皮能够健脾祛湿,这些常见中草药经过巧妙配伍,可以制作成安神助眠、防蚊驱虫、预防感冒等各种功效的香囊(上图)。
解锁非遗新玩法
活动形式上保持“参与感”
非遗热的背后,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“双向奔赴”,年轻人不仅为精湛的非遗技艺点赞,也越来越爱亲自尝试。活动将学员动手实践体验作为主要教学方式,在“动手、动脑、动心”的过程中体悟非遗的精髓和科技的魅力。
非遗传承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,注重把传统的变成时尚的,把厚重的变成鲜活的,以“仪式之美”和“生活之道”为非遗拉满生动流量,也为这一古老的技艺习俗在现代的守正创新提供优良示例。香囊虽小,步骤却不简单,绣花、裁剪、添香、塞棉、缝制、挂穗……无论学生还是白领,都喜欢边做边与传承人交流心得,不知不觉化身为“手工艺人”,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工匠精神对心灵的熏陶。
擦亮“家门口科普”品牌
互动交流里体现“幸福感”
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书院努力将非遗元素融入烟火生活,通过本地化、定制化、生活化的展示,让传统文化的“温度”传递到每一个角落,科普阵地成了家门口的好“趣”处。
在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期间,社区书院为白领职工举办了一堂“非遗漆扇”制作体验,发现市民们对科普活动的个性和创意元素越来越关注。受此启发,在敬老月的为民服务市集上,书院为爱美的老年人量身定制了进阶版活动——“水拓丝巾制作”,结果该活动摊位一不小心成了“流量王”。
区域化党建联盟单位同济医院也积极加入,以中老年人关心的养生保健为切入点,举办中医药非遗知识系列讲座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让中医药文化瑰宝“活起来”“潮起来”。活动主题包括:益养益和话膏方、秋季养肺正当时、益气活血抗衰老、秋冬养生话食疗等,加入中药材辨别、传统疗法体验、自制艾草锤、学打八段锦等趣味互动环节,能够让更多老年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医药的深厚底蕴。这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,更是对古人科学精神的深刻诠释。
除了香囊、扎染、水拓丝巾、中医药外,甘泉街道近期还与传承人合作整理出江南丝竹、文房四宝、掐丝珐琅等含“科”量较高的非遗课程,将陆续与广大居民见面。
普陀区“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书院”将继续沿着“小而美”“小而精”的创建思路,探索“科普+非遗”的特色品牌,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从科普阵地的“头回客”成为“回头客”,形成“双向奔赴”的15分钟科普服务圈。